今年台灣的冬天比往年都冷,一波波的寒流直撲而來,最近年假也有許多人去度假滑雪,門診出現不少凍瘡的病人。

雅丰美膚診所黃靜雯醫師特地整理了有關凍瘡的症狀及治療方法,希望大家好好照顧自己的皮膚喔!  

凍瘡的症狀

凍瘡是病人皮膚對冰點以上的低溫出現不正常的反應,在手指、腳趾、鼻子、耳朵會出現紅腫或紫紅色、紫藍色斑片,厲害時還長水泡或潰瘍,可能會有癢、灼熱感及疼痛感,通常是在皮膚暴露於低溫數小時後出現。剛開始不會有特別的不適感,慢慢會出現腫脹、發癢或疼痛感,遇熱會更癢;除了低溫之外,潮濕也會引起凍瘡。尤其最近不只天氣冷,還加上下雨潮濕,會加重寒冷對皮膚的影響,更容易破壞局部血管的收縮與舒張,而形成凍瘡。不過,並不是所有的人在低溫的環境皆會出現這種變化,凍瘡原因尚不十分清楚,可能與皮膚血管對寒冷的敏感性反應有關。

 

凍瘡常見在冬天,天氣變暖和後會逐漸好轉。當天氣驟降時,因為末梢血管收縮,血液循環較不好,容易引發凍瘡。曾有過凍瘡的人,每年冬季會容易復發。另外,有抽菸、需要長期站立、血液循環差、有糖尿病的人也要特別注意手腳的保暖。

 

不明顯的凍瘡往往只有在手指頭或腳趾頭紅腫,加上病人有疼痛的感覺,容易被診斷為細菌感染 (如蜂窩性組織炎),那天門診有位病人就醫,被診斷是蜂窩性組織炎,用手觸摸時雖然它的外表看起來是有紅腫發炎,但是皮膚摸起來卻是冰冰的,這個並不是蜂窩性組織炎的表現,而是凍瘡。

 

凍瘡的分類

通常以肢體回溫時的狀況來分類,一般可分為四度:

1.第一度:在暖和後皮膚泛紅、充血、有輕度水腫,但沒有水泡或壞死,會有癢、灼熱及腫脹的感覺。

2.第二度:在暖和後有水泡形成,水泡內液體澄清,皮膚泛紅、充血、有明顯的腫脹,燒灼的感覺,通常合併部分真皮層的皮膚壞死。

3.第三度:在暖和後可見出血性水泡,皮膚顏色呈灰色,病患會有木木的感覺,通常合併整層真皮層壞死,並可能侵犯到一些皮下組織。

4.第四度:有全層的真皮層壞死,並合併大量皮下肌肉、骨骼、肌腱的死亡及壞蛆,皮膚顏色發紺,用手指壓發紺的部分並不會泛白,皮膚可能有小的出血性水泡,感覺多半消失,但可能有深部關節疼痛的感覺。

 

如何預防凍瘡 

1. 最重要的是要注意保暖與乾燥,做好保暖的動作,常常一到三個禮拜就會自已痊癒。

2. 不要碰觸冷水 (但也不要浸泡熱水或烘烤,而是應該用溫水)

3. 出門應戴手套,穿毛襪後,再穿上寬鬆的鞋子,不要穿尖頭的緊鞋。

4. 如果凍瘡發作的頻率過於頻繁,或是症狀很厲害,久久不癒的人,就需要進一步檢查是否有合併其他免疫性的疾病。例如,紅斑性狼瘡等。

 

以上內容轉載自黃靜雯醫師部落格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凍瘡 東區皮膚科
    全站熱搜

    wish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